“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可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通过教导发生改变的。薛山长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即是要“通音律、善诗词”。“通音律、善诗词”者如他,选择于直播间内讲诗词,而且坚持多年,直播间人数也自寥寥可数至如今固定的100人左右,实在既可见薛山长努力之功,亦足可见国潮当道文化复兴之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如此说来,直播间哪怕有一千一万人,好像也不足为奇,社会到了这样一个“诗画”阶段,长安城又是“一城文人半城仙”的地方儿,所以诸位品茗、抚琴、焚香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文人直播,然而又有一个心态转变的过程。此时哪一位的眼光准,适应快,哪一位就能占到先手不在话下。秀秀书院薛山长是将现代与传统结合得极好的人,一直在用最时尚的方式--直播,去传播最传统的中国文化--《大唐茶诗》。
长安雅士薛佩生记录的终南山雪景,吟诗唱赋,品茗抚琴,习字围棋,练拳比武。雪景既去,百花又开,更多精彩,敬请期待。#终南山#古琴#茶道
当然也辛苦,每日坚持不懈,从8点至12点4个小时侃侃而谈--谈诗是一种功夫,整个直播间氛围的营造也需要下足功夫。雅士茶道培训的一个目的,即是引领诸学子如何去打造足以带来审美享受的茶席、茶空间。木格纸窗、古琴、名画、枯木、诗书、笔墨纸砚……各种元素,无一不是中国文人书房里的必备之物。所以直播间有人讲:“环境真好。”
环境好是一方面,文人雅士品茗抚琴,吟诗唱赋的氛围营造也是一方面。薛山长、秀秀老师、西西老师,书院诸学子,以及同薛山长交流往来的至交好友,皆是爱好诗词,可以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的。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正言此种。
中华经典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简直“一言难尽”,怨不得赵翼有“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语。书院如今直播,因为提倡雅士茶道,因是选择《大唐茶诗》作为研习中华诗歌的一个引子。又因从某种角度来讲,中国文人创造了中国茶道,纵观历代,凡文人没有不品茗的,凡茶人没有不写诗的。茶因诗添彩,诗因茶生色。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茶道老师用瘦金体笔法写“蒙顶甘露”。研习琴棋书画,普及雅士茶道
李白讲:“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讲的是酒,茶也是一般。诗人写自己吃茶的感受,道他人所不能道,妙笔生花,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首当中,对于“七碗茶”的描述,尤为精准:“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资深茶人看到如此这般的茶诗,怎能不欢喜赞叹?这也是薛山长于秀秀书院直播间内致力谈讲茶诗的动机之一,即是希望所有有缘的茶行业中人,尽皆愿意来听来看来守候参与,来听品读茶诗,来看茶道礼仪,来守候薛山长与西西老师相对品茗,来参与一起畅谈--“古今多少事,都付一茶中.
茶中有道。“道”是渐至“和敬清寂”之过程。和、敬、清是基础,“寂”是很难达到的。是具备了极高的修养和极丰富的认知之后的一种外在体现。茶诗就是文人高士们对社会的一个认知。写出来,看进去,再加以探讨,一次一次的“再创作”的过程,对于茶人的思想、灵魂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终南山下开元风雅,长安雅士薛佩生和果子姑娘一起品茗,抚琴,手谈,赏画。#终南山 #古琴 #围棋
许多同道中人到了秀秀书院直播间,大约因为感同身受之故,所以会参与评论,和诗,偶尔也送花示意,薛山长和西西老师也会对诸位的好意加以感谢,你来我往,直播间内一派祥和宁静气氛。
一些茶友高人守候秀秀书院直播间的机缘,是因为薛山长赴终南山中拍摄的许多视频。薛山长因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总不免访隐游山之举,既访山,则不能不拍短视频,每一个短视频的流量皆在20万到200万之间。很多人因为喜欢短视频而喜欢薛山长,而来关注秀秀书院直播间,于直播间内又听到对于茶道诗词的讲解,愈发觉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美之相辅相成,对薛山长也会愈发地倾倒不已不是?
受终南山人紫薇姑娘之邀,长安雅士薛佩生和惜同公子、无极道人在终南山屈氏香坊听香,品茗,抚琴,手谈,赏画。
如今社会,直播盛行,许多人“沉迷”其间,也许并不限于一种休憩消闲,更多的是在学习。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然需要选择“对味”的直播间,比如--薛山长一直坚持的秀秀书院直播间:茶香氤氲,诗书盈满。薛山长那样风趣的人,虽然常常“自嘲”自个儿“附庸风雅”,然而对于读诗诵词吃茶抚琴写字下棋这样一些事情,他是从来不敢有半分懈怠的,所以这种“附庸”所需要的,又还是实实在在的下足功夫。“附庸”得久了,真的能够“风雅”起来,亦未可知。
薛山长上午直播间讲诗词,坚持多年,如今涨粉27万,风雅如你,可也是其中一员么?
秀秀书院壬寅岁雨水诗会后记
薛山长来访,一起喝茶,写茶诗,拍视频,做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