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孙过庭 《书谱》
中国书法之妙,唐代孙过庭以其书写体验于《书谱》中多有论述,此不赘述。
至宋代时,中国书法史上,更出现一种独具个性之书体,堪称“书中之书”,那便是出自宋徽宗赵佶之创的“瘦金体”。
大书法家赵孟頫曾赞曰:“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陶宗仪《书史会要》中则云“瘦金体”:“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
这一种字“如屈铁断金”,其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笔法,需要极高的书画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所以后代习此书者虽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
秀秀书院偏要迎难而上。14以年孜孜以求于中国传统文化,瘦金体即是着力研究的一个方向。日复一日习字,吃茶,皆是删繁就简,练心的过程。
茶是起手就专精注神一路“专业”下来的,相应的字也是一样。审美到了一个层次,要求自然“居高不下”。素日写楷书,写行书,写草书,尤其楷书,发现根本不是一笔一画写下来:写这一笔是为下一笔准备的,每一下笔,里面又有一种“‘气’若游丝”存在。
练书法有时五年十年,一直是在练笔法,练好看,练社会大同。都练好了,也许就有一天恍然大悟,发现还是在练“气”。太极拳讲“缠丝劲,弹抖劲、灵虚劲”,书法当中也是存在的。
练字,若能练至如此境地,一举一动,皆有“气”脉贯联--“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之时,再写硬笔,就也有得心应手之感。书院学子,有写软笔的,有写硬笔的--不管从哪个点切入进去,皆是于老师指导下练气,练精气神之“气”,练身体的阴阳平衡之“气”。
所以写楷书、行书都要背口诀,背比如孙过庭《书谱》:“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
又比如于右任《标准草》:“忌交、忌触、忌眼多、忌平行”,“删繁就简”…..
先有了这个口诀,就是先存了这个“心”。书院茶常常讲是叫诸学子“变心”的。变心以后,就是整个的脱胎换骨,形端表正:坐姿,站姿,甚至思想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书院课程所贯穿的思想体系,又自然正是东方文化的思想体系,正在阴阳平衡之间--在茶道之间,书法之间,琴声之间,围棋之间,诗词韵律之间…..
有了这一思想,自然就心思清明,审美敏感;自然就会执着于瘦金体之习,执着于书院中国式雅士生活方式之体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
秀秀书院,一个培训瘦金体书法的地方。
愿你叩门而入,熟习瘦金八法:“
点如丹凤侧目,其形秀美而炯炯有神也;
横如疏影横斜,其状劲逸而丰神绰约也;
竖如仙鹤独立,其韵优雅而卓尔不群也;
撇如宝剑辟邪,其锋毕露而所向披靡也;
捺如清风细柳,其态飘逸而婀娜多姿也;
钩如一弯新月,其意潇洒而铁画银钩也;
挑如银针飞空,气势凌厉而破空有声也;
折如老竹劲节,其骨瘦硬而断金切玉也……”
秀秀书院古琴老师瘦金体书法三点水笔法教学
亦愿你以此为媒,感受宋时之文心美韵:画是渔村暮景、寒林小雪、秋江萧寺诸般清旷空远、澹泊宁静之美;
器则极尽素雅简洁、古朴深沉之态;
宋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深富理趣;宋词婉约隽秀,细腻雍容,吟咏不尽……
中国式雅士生活。笔墨纸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衣食住行。
薛山长:宋朝审美,我们最应该普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