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立闻鸟语,
童来见桃源。
一之缘
每每欣欣然赶来书院,按响门铃时,总会有一份雀跃的欢喜抢先欢迎你,那就是书院之萌宠“鹩哥”。熙凤般的存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未见其貌先闻其声。
古来梧桐栖凤凰,如今鹩哥也风流。这位鹩哥堪称鹩哥界的“雅士”,浸淫书院十二载,可谓:朝谙先生琴,夕赞圣贤音。春览丽人行,冬叹雪松影。它亦是书院之“扫地僧”,无招也无式,语出但惊人。
如果小二宝也在书院,那他一定会说:“我来开门,我来开门”,然后一路小跑,踮起脚尖,稚声稚语着扭动门锁。然后再告诉你哪里有鞋,哪里可更衣。
自从当妈后,有孩子在的地方,就有一份喜悦,一份踏实,一份自然,自然茶也更香醇、琴也更悦耳。
二之静
“唐煎宋点明清瀹茶,人物相格秀成灵芽。借此礼法观参悟我,愿这盏中之物可涤除心外之尘。”(取自秀秀老师《瀹茶道礼法》)
进门一杯茶,一为平心静气,一为解渴除杂。开门可上九天揽月,关门可下五洋捉鳖。由这道茶开始,享受与自我共舞的时光。
三之和
合拍,是古琴课前训练的第一课。这个阶段里,可以尽情地体味“合拍”。走路合拍、唱谱合拍、写字合拍、舞蹈合拍、吟诵合拍、就连打扫都可以合拍。
散和、按和、丝和,此为“三和”。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过了这关,就可以学琴了。
四之瀹茶
瀹茶道礼法是秀秀书院的精髓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从中受益良多的一套茶道礼法。
如果有人问秀秀书院区别于别家茶艺、茶道的地方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茶道?我们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原本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来秀秀书院!
五之煎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 元稹】
唐代有好多或出色或有趣的茶诗,我很喜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卢仝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唐皎然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六之宋点茶
有幸在书院参加了日本里千家茶道传人sirn老师的“日本点茶”课程,不仅尝到了最好喝最正宗的抹茶,也上了一次中英双语茶道课。
日本茶道 里千家sirn
只是课后略有惆怅,叹我泱泱大国是东方茶道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在唐、宋、明清三次传入日本及世界各地,但如今却不闻“中国茶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是中国人自我的迷失,是价值观错乱的体现。痛也!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宋范仲淹
七之长嘴铜壶
长嘴铜壶是我目前没有涉猎的茶道领域,如同在一个武侠世界,我却不会功夫。看着师弟师妹们日益精进的功夫,我可望而不可及。不知道四体不勤的我有一天会不会也能拎起铜壶耍个“十八式”?
八之瘦金体
世间最美的字体莫过于此,看得人酣畅淋漓、激情澎湃,跃跃欲试。
楷书瘦金体之美:
点,如丹凤侧目,其形秀美而有神也。
横,如玉钗横斜,其状修长而绰约也。
竖,如仙鹤独立,其韵优雅而不群也。
撇,如匕首斜切,其锋所向而披靡也。
捺,如金刀断玉,其性刚强而怀柔也。
钩,如新月如缺,其质银钩而铁画也。
挑,如利刃破空,其意挺拔而飞动也。
折,如老竹劲节,其骨铮铮而有声也。
九之古琴
学习古琴的原因是家中已有琴。是我与老公新婚时闺蜜们所赠,一琴一箫。薛老师跟我说,古琴很简单,然后我就开始学了。如今在薛老师的悉心调教下略能入耳,不知何年可以琴箫合奏《笑傲江湖》?
以琴燮阴阳,以棋定时局,
以书布政令,以画写舆图。
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晶晶如斯也。
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天才”小师弟,他用十五天完成了古琴初级,弹得一曲好“酒狂”,着实让我好生羡慕!
十之香道
“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今年香道课程并未结完,但是有一件小事坚持了下来,那就是初一十五的礼香。不设堂不拜佛,只为心中一念。
十一之
国际交流
在书院不但习到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之人,还能经常遇到国际中的“汉迷”。再此整理一部分,仅供诸位垂涎。
荷兰友人到访书院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中巴经济走廊研究员在书院体验雅士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突尼斯青年汉学家瓦利德在书院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并撰文
日本里千家茶人SIRN与书院交流茶道
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联手秀秀书院共同开启:中国式雅士生活
任法融大师道学论坛邀请秀秀书院出席
古韵流香“时间的味道”茶会雅集在书院举办
金色云河易武品鉴会在书院举办
八国汉学家在书院体验雅士生活
秀秀书院为为明山林国学夏令营上课
亲情中华夏令营在秀秀书院举办
等等不胜枚举
十二之“长安派”
雅士生活,已成为秀秀书院上一个十年的丰碑,
而长安派,正在成为下一个时代中国文人精神的艺术流派。
长安派,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
愿更多的中国人更懂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愿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恪守和发扬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
愿所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友人能齐聚一堂!
“吾老人幼皆亲爱,扫尽迎客蓬门开,
看我泱泱礼仪大国,君子有为德远播。”
致我所爱:秀秀书院!
|